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444章 起作用了(1 / 1)

与此同时,军事准备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。

巨大的攻城塔、抛石车在工匠的指挥下逐渐成型,堆满了辽东城的校场。

骑兵部队进行着高强度的适应性训练,熟悉即将面对的南方地形。

水军方面,来自登州、莱州的后续船队不断抵达,运来更多的粮草和援军,也带来了一个消息:太子李承乾在山东等地筹措的第二批物资,包括更多的农具和种子,已经启运。

李世民甚至开始考虑平壤城破之后的治理问题。

他与李勣、以及少数被信任的归顺高句丽贵族商议,初步规划了设立安东都护府的具体架构,以及如何甄别、任用愿意合作的高句丽旧官僚。

“陛下,高惠真再次派人送来密信,询问我军具体进军时间,他好做内应准备。”李勣禀报道。

“告诉他,稍安勿躁。”李世民目光沉静,“让他继续稳固大行城,笼络军中人心。总攻的信号,不在朕,而在平壤城内。当渊盖苏文众叛亲离之时,便是我军挥师南下之日!”

……

话分两头,却说崔利德和他的部下们在木底城接受了安置。

他们被解除了武装,但并未受到虐待,而是被编入了“归顺营”,与其他早先投降的高句丽士卒一起,参与城防修缮和物资搬运工作。

每日劳作虽然辛苦,但能吃饱饭,有遮风避雪的营房,伤兵也得到了医治。

唐军派来的文吏每日都会来宣讲政策,登记各人信息,询问他们是愿意留下成为大唐编户,还是希望日后返回家乡。

起初,营中弥漫着猜疑和不安,但日复一日,唐军确实做到了他们承诺的一切——没有屠杀,没有奴役,只有严格的管理和明确的出路。

一些心思活络的士卒,开始悄悄向文吏打听授田的具体位置和赋税细节,甚至有人开始磕磕绊绊地学习几个简单的汉文词语。

生存的本能,以及对安定生活的渴望,开始悄然取代对旧主的忠诚和对未知的恐惧。

崔利德默默观察着这一切。他心中的壁垒也在一点点松动。尤其当他得知,唐军甚至允许归顺者往平壤方向指带口信,告知家人自己安好的消息时,他内心受到了巨大的震动。

这与渊盖苏文动辄株连、隔绝消息的做法,形成了天壤之别。他想起困在平壤城内的家人,一股强烈的担忧和想要做点什么的冲动,在他心中萌生。

与此同时,平壤城内的粮荒,并未因渊盖苏文的严令而缓解,反而愈发严重。

官仓的存粮在优先供应军队和“幢兵”后,能分给普通民众的已是杯水车薪。

黑市上的粮价飙升到了令人绝望的天价,寻常百姓倾家荡产也难换得几日口粮。

街巷之间,昔日还算热闹的集市如今萧条冷清,偶有行人也是面色惶惶,行色匆匆。

孩童的啼哭声往往不是因为玩耍,而是饥饿。

开始有人家悄无声息地消失——或是举家冒险逃出城,或是饿毙在家中,无人察觉。

一种绝望的麻木在百姓中蔓延。对渊盖苏文的恐惧依旧存在,但另一种情绪——怨恨,如同蔓草般在心底滋生。

当生存都成为奢望时,恐惧的威慑力便会大打折扣。那悬挂在城门上的头颅,看久了,似乎也不再那么可怕,反而更像是一种无能的宣泄。

一些隐蔽的角落里,开始出现用木炭或石块书写的简短词语——“饿”、“唐”、“田”。虽然很快就会被巡逻的士兵擦掉,但写下它们和看到它们的人,心中都明白那是什么意思。

唐军散播进来的那些“安民告示”上的内容,正在以这种最原始的方式,在底层民众中口耳相传。

军队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。渊盖苏文区别对待的政策,使得非嫡系部队怨气冲天。

普通的守城士卒,每日配给的口粮仅能勉强果腹,还要承担繁重的城防工事修筑任务。

他们看着“幢兵”们吃着相对充足的粮食,穿着更厚实的衣物,心中充满了不公和愤懑。

士兵中私下流传着各种消息:某某将领因为抱怨粮饷被莫离支训斥;某某营队出现了逃兵,虽然被抓回处决,但影响极坏;甚至有人说,大行城的高惠真已经降唐,不仅没死,还得了大唐皇帝的封赏……这些消息真真假假,却像毒药一样侵蚀着军心。

一名负责看守西城某段城墙的低级军官,名叫金汉松,这夜正值哨。

寒风凛冽,他裹着单薄的军衣,听着肚子里咕咕的叫声,望着城外漆黑一片的荒野,心中一片冰凉。

他想起了家乡的父母,不知道他们在这个冬天能否熬过去。他又想起了白天听到的关于唐军如何安置降卒的传闻……

“看什么呢?”一个同哨的老兵凑过来,压低声音问道。

“没什么。”金汉松叹了口气,“就是觉得……这城,还能守多久?”

老兵沉默了片刻,幽幽道:“守?为谁守?为了让我们饿着肚子,看着别人吃香喝辣的莫离支吗?”他指了指城外,“听说,那边……只要投降,就能活命,还能分地。”

金汉松心中猛地一跳,下意识地看了看左右,低喝道:“你不想活了?这种话也敢说!”

老兵嗤笑一声,不再言语,但那眼神中的意味,金汉松读懂了。

一种前所未有的念头,如同种子般,在他心中悄然埋下。

忠诚,在饥饿、不公和绝望面前,显得如此脆弱。

莫离支府内,渊盖苏文面对着雪片般飞来的坏消息,焦头烂额。

城内的粮食消耗速度超出预期,尽管他已极力压缩平民配给,但坐吃山空,库存仍在快速下降。

军心不稳的报告越来越多,虽然暂时还没有酿成大规模叛乱,但那种暗流涌动的感觉,让他如坐针毡。

他试图采取更极端的措施。他下令再次彻查军中“动摇分子”,一旦发现有任何“通敌”或“厌战”言论,立即严惩。

…………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