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53章 突破(1 / 1)
李承乾望向窗外,海涛声里夹杂着铁匠铺传来的沉闷锻打声,“你可知为何高句丽能抗前隋百万师?除却气候地形,更因前隋大军覆甲者不多!”
他忽然抓起案上两柄短刃,寒光交错间,来自青州工坊的应声而断。
“见微知著啊。”他将断刃掷于案上,铿然作响,“待我们炼出能斩断百炼钢的刀剑,才是真正的贺礼。”
房遗直脊背倏然挺直。
他看见太子眼中燃着与皇帝陛下如出一辙的火焰,却比龙椅上那位更添几分近乎危险的炽热。
房遗直离去后,李承乾书房内的烛火,常常亮至深夜。
那张被墨点洇染的高炉草图旁,很快堆起了更多写满算式、绘满结构的纸张。
青州的工业萌芽,对钢铁的渴望已如久旱之盼甘霖。
然而,理想丰满,现实却骨感得硌人。
这一个月来,位于城东新辟的“将作区”边缘,那座由太子亲自指导、汇聚了青州及周边州县顶尖匠人的试验工坊里,屡屡传出令人沮丧的声响。
那不是成功的凯歌,而是失败的哀鸣。
“轰隆——”又是一声闷响,伴随着腾起的炽热蒸汽和四处飞溅的暗红色矿渣。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烟尘和金属烧熔的怪异气味。
匠首赵铁锤,人如其名,是个臂膀粗壮、面色黝黑的老匠人,此刻却像霜打的茄子,耷拉着脑袋,从尚未完全冷却的炉膛里扒拉出一坨颜色暗沉、质地疏松、夹杂着大量矿渣和未熔炼矿石的畸形铁块。他走到李承乾面前,扑通一声跪倒在地,声音嘶哑带着哭腔:
“殿下……又……又失败了!这已是第七炉!小人无能,愧对殿下信重!”
李承乾站在离炉子数步远的地方,一身简便的澜袍早已沾满灰烬,脸上也被熏得黑一道白一道。他没有立刻让赵铁锤起身,只是沉默地看着那坨失败的“产品”。
他的手指微微蜷缩,指尖仿佛还能感受到之前几次开炉时,那未能达到预期温度的、令人失望的热度。
问题,就出在温度上。
他带来的高炉理念——更高的炉体、更强的鼓风、预热空气——方向是对的。
匠人们在他的指导下,竭尽所能,用能找到的最好耐火黏土砌筑炉体,改进了水排驱动的鼓风皮囊,甚至尝试了李承乾提出的、用陶管曲折回旋预热的“热风”雏形。
然而,炉火在最关键的时刻,总是差那么一口气。无法达到让铁矿石彻底熔融、充分分离杂质所需的极致高温。
产出的要么是半熔状态的“海绵铁”,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反复锻打才能勉强使用,效率甚至不如传统的坩埚法或块炼法;要么就是眼前这种杂质极多、脆弱不堪的废料。
“不是你的错,”良久,李承乾才缓缓开口,声音因吸入烟尘而有些沙哑,“起来吧。是孤……想得还不够周全。”他弯腰,亲自扶起了年迈的匠首。
王玄策站在一旁,眉头紧锁。他亲眼目睹了太子殿下这月余来的殚精竭虑,几乎是住在了这工坊区。
画图、计算、与匠人讨论、亲自调整鼓风的角度、检查炉膛的砌筑……那份专注与执着,甚至超过了处理青州政务。
可一次次失败,像冰冷的潮水,不断冲刷着最初的热情。坊间已开始有些许流言,说太子殿下“不务正业”,“痴迷奇技淫巧以致荒废政务”。
“殿下,是否暂缓几日?匠人们连日劳累,或许……”王玄策斟酌着词句。
李承乾摇了摇头,目光依旧盯着那失败的铁坨,眼神锐利得像要把它剖开:“不能停。一停,气就泄了。”
他顿了顿,吩咐道,“把每次的记录,投料多少,鼓风大小,炉火颜色,出铁情况,再仔细核对一遍。必有我们遗漏之处。”
夜色再次降临,书房里,李承乾对着摊开的各种记录和草图,久久不语。海风吹来,带着工坊区依稀残留的焦糊味,更像是一种无声的嘲讽。
温度……温度!
核心症结就在于此。煤炭的燃烧极限似乎已经到了瓶颈,即便配合改进的鼓风,也难以突破那个临界点。
焦炭!他知道焦炭是答案,煤炭干馏脱除挥发份后,能得到燃烧温度更高的焦炭。
可焦炭的制备本身也需要特定的窑炉和工艺,非一朝一夕能成,远水难解近渴。
难道真的要被困死在这临门一脚?难道他脑海中的那些蓝图,终究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?
他烦躁地站起身,在书房内踱步。
目光无意间扫过墙角,那里放着几个来自莱芜铁矿的样本,其中一块颜色黝黑、质地看似普通的矿石旁,还散落着一些同样乌黑、闪着些许金属光泽的碎块——那是伴随铁矿而生的某种黑色矿物,质地较软,匠人们称之为“石墨”,因其能在纸上留下痕迹,偶尔被孩童拿来玩耍,但在此地,多数被视为无用的伴生矿。
李承乾的视线在那石墨上停留了一瞬,并未在意。
他的思绪依旧缠绕在“热”这个字上。热量产生、传递、保存、利用……如何才能更高效?
他走到窗边,推开窗户,深深吸了一口带着咸腥和微寒的空气,试图让焦灼的头脑冷静下来。远处,港口的方向,除了灯塔和零星渔火,大部分区域已陷入黑暗。
唯有他的试验工坊方向,因为炉膛尚未完全冷却,还隐隐透着一丝暗红。
突然,一阵更强的海风吹来,卷起书案上的几张草稿,也带来了更清晰的、来自工坊的余烬气味。与此同时,他的目光再次无意间掠过墙角那乌黑的石墨……
电光石火间,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名词如同沉入深海的珍珠,被某种无形的线索猛地拽出了记忆的水面——石墨坩埚!
是了!石墨!并非只有做成焦炭才能用于冶炼!石墨本身,就具有极佳的耐高温性和导热性!
在他所知的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中,后来的人们正是利用石墨来制作承受极高温度的坩埚,用于熔炼特种钢材!
…………